大家知道,我国有一句俗语为“南米北面”,即华南地区主要粮食为大米而北方为小麦。出现这种情况当然与我国的气候有关系,南方高温多雨、耕地多为水田,故多种植水稻;而北方降水较少,气温较低,耕地多为旱地,故多种植小麦。
但是也有例外,在我国东北地区,水稻田的规模很大,“东北米”更是以极佳的口感而闻名全国。这是因为相对于华北地区,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更适合水稻生长。但是,东北地区的大规模开发时间很短,一直到清末闯关东的时候,吉林、黑龙江地区才有大规模居民进入,而且闯关东的人多是以直隶、山东一带的华北农民为主,这些农民祖辈多种植小麦,为什么到了东北,他们却改种水稻了呢?
其实,东北地区的水稻流行并不是闯关东的汉人的功劳,而是和另一个民族有关——朝鲜族。
闯关东
大家知道,朝鲜半岛和日本虽然在纬度上更接近于中国北方,但这两个地方的主要粮食作物都是水稻,因为这两个地方的海洋性气候和中国华北还是不同的。水稻实际是起源于中国南方,之后由中国传播到世界各地,大约公元前23世纪传入朝鲜,公元前4世纪,大陆移民又将稻米传播到了日本。之后稻米成为这两地的主要农作物。
19世纪中期,东北开禁,大量华北汉人开始“闯关东”,但同时由于朝鲜地区当时不断受灾,很多朝鲜难民也越界进入东北。根据统计,1879年,通化、怀仁、宽甸、兴京等地朝鲜人已达8722户,37000余人。
这种情况迫使清政府设立了专门机构应对,1881年,清政府在珲春设立招垦总局,并把图们江以北长700公里、宽45公里的龙峪地区划为朝鲜移民专垦区。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开始设置越垦局,加强对朝鲜垦民的管理。通过“薙发易服”、领照纳租,朝鲜垦民可以获得土地所有权。
1881年,朝鲜人在图们江流域已开垦8000余垧土地。1910年日韩合并前,迁入中国的朝鲜人达到约26万。
进入中国东北的除了汉人,也有朝鲜人
这些朝鲜人当然是不会种植小麦的,他们只会种植水稻,于是东北地区开始出现大量水稻田。根据考证,朝鲜农民最早于1848年在吉林省浑江流域试种水稻获得成功。1861年,丹东的三道浪头的朝鲜农民也种植了水稻。1875年,辽宁桓仁县的朝鲜农民在开垦的沼泽地内成功种植水稻。1877年,延边地区开始种植水稻。
为了灌溉稻田,朝鲜农民开凿出一条条的水渠,使东北地区的水利灌溉工程迅速发展起来。1906年6月,延吉县14名朝鲜农民开挖水渠1308米,引河水灌溉33垧水田,这是延边最早的灌溉工程。
最开始朝鲜移民主要是开垦汉族和满族不屑一顾的湿地,最初也只是种着自己吃,稻米与旱田谷物价格相差无几,水稻生产没受到应有的重视。汉人移民还是习惯种植传统的北方作物,水稻主要还是朝鲜人在种。但1910 年后,随着稻种改良、耕种面积扩大和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年)爆发,水稻自身经济价值和市场价值很快凸现,毕竟水稻单产高于小麦、大豆而且用的还是废弃的低湿地。于是东北地区上至政府,下至农民都意识到了水稻的重要性,而精通水稻种植技术的朝鲜农民成了“香饽饽”,各方争相雇佣。
朝鲜人将水稻引入了东北
中国政府注意到朝鲜族居民在东北种植水稻成功,希望大力在东北推广以促进发展。1914年,民国奉天省成立水利局招募朝鲜移民在沈阳附近引浑河水开垦水田;1916年,吉林省长公署将延吉道归化朝鲜人郑安立条陈水田种植说明书呈报给国民政府农商部,得到农商部的认可。而汉族居民也意识到水稻这种高产作物的优点,地主开始雇佣擅长种水稻的朝鲜移民,农民也向朝鲜人学习种植水稻。1917年,穆棱地区的朝鲜农民成功试种早稻“小田代”,解决了无霜期短等水稻栽培的技术问题,使水稻种植迅速扩展到牡丹江、穆棱河和蚂蚁河一带。
在朝鲜移民的带领下,东北的水稻田越来越多。1921-1928年,东北地区的水田面积从4.8万公顷扩大到12.5万公顷,其中80%以上由朝鲜农民开垦或耕作。1933年,朝鲜农民在北纬50度15分黑龙江沿岸的爱辉、逊克一带种植水稻获得成功,创造在北纬50度以北种植水稻的先例。1934年,仅占东北人口3.3%的朝鲜族,生产了90.1%的东北大米。
而正是由于第一批朝鲜移民打下的基础,东北地区的水稻种植业才渐渐成了气候,一直延续到现在,东北地区都是我国的稻米主产区之一。而这些朝鲜移民的后裔,现在也成为了东北地区的朝鲜族。
作者:云帆